2024年7月,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人文傳媒學院“茵茵綠芽,國學風華”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吳江片區成員徐靜怡在盛澤鎮人福村村委會展開活動,為小朋友們生動形象地宣講傳統節日和經典詩詞的相關內容,加深了他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與熱愛,培養了他們對傳承與發展民族文化的濃厚興趣與責任感。
我在本次活動中主要負責了兩節課的教學,進行了重陽節與《歸園田居》的講解,旨在讓小朋友們進一步了解中華傳統節日與經典優秀詩詞,學習古人的智慧,培養小朋友們對傳承與發展民族文化的濃厚興趣與責任感。
在講解傳統節日重陽節的備課環節中,我意識到自己對中華傳統節日的了解也不夠深刻。每當查找資料,看到那一段段陌生的文字,我愈發感到自己對中華傳統節日,尤其是像重陽節這樣富含深厚文化底蘊的節日,了解得竟如此淺顯。在備課過程中,我發現,“重陽”這不僅僅是一個節日的名稱,更是一段段歷史、一個個故事、一份份情感的傳承與積淀。
圖為徐靜怡同學在課堂上與小朋友交流 多彩大學生網通訊員 錢詩雨 攝
我回想起兒時,家中慶祝重陽節的場景,長輩們登高望遠,觀賞菊花,臉上洋溢著對生活的熱愛與對未來的期許。但那時,我只是懵懂地跟著家人一起,卻未曾深究這背后的意義。而今,當我真正開始準備這堂課時,才意識到,重陽節不僅僅是一個關于“登高”和“敬老”的日子,它更承載著中華民族尊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美德,以及對生命、對自然的敬畏與感恩。
因此,為了能讓小朋友更加深刻地理解重陽節,我在備課中加入一些具體的事例。我搜集了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在重陽節時的活動,比如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表達的對遠方親人的深深思念。我收集了重陽節各地不同的風俗,如賞菊,祭祀,插茱萸,放紙鳶等。準備多個問題,請小朋友們分享他們的看法和在重陽節的經歷。
在準備這些材料的過程中,我仿佛也在經歷一場心靈的洗禮。我深刻體會到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璀璨的明珠,它們不僅記錄著過去,更啟迪著未來。但是,同時我也感到悲哀,作為一名青年人,對中華傳統節日的了解是那么的淺顯。作為青年人與教育者,我覺得我有責任也有使命將這些寶貴的文化傳承下去,讓更加年輕的一代在了解與體驗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魅力與溫度。
最終,當我在課堂上將這些內容一一呈現給學生們時,我看到了他們眼中閃爍的光芒,那是迷茫被解答后的快樂,那是對知識的渴望,也是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自豪。
在講解經典詩詞《歸園田居》的備課過程中,我沉浸在那簡約而不簡單的字里行間,每一次翻閱都仿佛穿越時空,與千年前的陶淵明進行了一場心靈的對話。這次備課,不僅是對詩詞本身的解讀,更是一次對陶淵明思想境界的深刻探索,讓我再次被他儒家的堅守、道家的自然與釋家的般若所深深觸動。
儒家之堅守,在陶淵明的筆下,體現為對純真人性的追求和對社會理想的執著。他雖身處亂世,仕途坎坷,卻始終保持著“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毅然決然地選擇歸隱田園,這份對自我原則的堅守,正是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精神的生動寫照。在《歸園田居》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一句,便是對他天性中厭惡官場束縛,向往自然生活,堅持本真自我的最好詮釋。
道家之自然,則在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他筆下的田園,是“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的樸素無華,是“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的生機勃勃,更是“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的心靈寧靜。這種順應自然、與天地萬物和諧共生的生活方式,正是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體現。陶淵明在田園中找到了心靈的歸宿,實現了“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解脫與自由。
而釋家的般若智慧,則滲透在陶淵明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之中。他看淡了功名利祿,超越了生死輪回,以一種超然物外的態度面對人生的種種境遇。《歸園田居》中,“久在樊籠里”的比喻,不僅是對官場束縛的控訴,更是對人生束縛的一種普遍認識。而“復得返自然”的喜悅,則是對解脫束縛、回歸本真后心靈自由的深刻體驗。這種對生命本質的透徹理解,與釋家所倡導的精神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通過這次備課,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陶淵明為何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記。他的詩詞,不僅是對田園生活的美好描繪,更是他儒、道、釋三家思想融合后的精神獨白。這份跨越時空的共鳴,讓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寧靜與自由,也更加堅定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念。
圖為徐靜怡同學在為小朋友們上課 多彩大學生網通訊員錢詩雨 攝
在上課過程中聽到小朋友們面對陶淵明的選擇做出的不同理解,讓我感受到孩子們內心的真實呼聲,體現出他們新一代的想法。在他們那一雙雙仿佛恍然大悟的眼神中,我感受到他們對陶淵明精神的理解。
隨著課堂的結束,我心中涌動著難以言喻的滿足與感動。看著孩子們或興奮、或沉思的臉龐,我深知,今天播下的每一顆關于傳統文化的種子,都將在他們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這次教學經歷,不僅是對孩子們的一次知識傳授,更是我個人的一次心靈成長之旅。我意識到,作為文化的傳承者,我不僅要傳遞知識,更要激發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與熱愛,引導他們主動探索、深入思考。只有這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同時,我也深刻體會到,教育是一項雙向互動的過程。在與孩子們的交流中,我收獲了他們的純真與熱情,也看到了自己作為一名教育者的價值所在。這份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傳授知識上,更在于引導孩子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
展望未來,我將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加堅定的信念,繼續投身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之中。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都盡自己的一份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一定能夠在新時代的舞臺上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通訊員 徐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