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也是 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這些寶貴財富,是 我們的共同責任,是人類文明賡續和世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南京林業大學 家居與工業設計學院及外國語學院的六位研究生以“新質生產力賦能非遺文化” 為主題,開展了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顒又饕獓@現代化呈現非遺文化、推動融 媒傳播、探索傳統技藝在地方應用和知識賦能傳統非遺展開,旨在探索傳統文化 在新時代的創新與發展。
第一站:傳承非遺精粹,融匯文化創新——南京民俗與非遺館的探索之旅
7 月 28 日,實踐團來到南京民俗博物館甘熙宅地,了解到南京擁有 200 多項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和 20 多項非遺技術,如絨花、剪紙等。觀賞了傳承 人的現場展演,深刻感受到其精湛技藝和藝術魅力。我們特別關注將非遺保護放 入博物館的方式,思考其為傳承人提供的宣傳渠道和其他支持。
實踐團成員參觀南京民俗博物館。黃文冰/攝
7 月 29 日,實踐團訪問了江蘇省最大的非遺綜合體驗中心——秦淮區非遺 館。這里不僅展示非遺項目,更注重將其融入日常生活。博物館設有宣傳攤位, 為傳承人提供展示技藝和銷售手工藝品的機會,既保護傳統又增加收入。活動讓 我們深刻認識到文化遺產的歷史積淀和情感內涵,同時也意識到單靠博物館展示 并非全面保護非遺的有效途徑。
實踐團成員參觀秦淮區非遺館。黃文冰/攝
第二站:葆育傳統非遺,助力社區融媒——熱河路社區的非遺文化傳承之行
7 月 30 日,實踐團來到南京市鼓樓區熱河路社區,參與了非遺進社區的公 益活動。在面塑市級非遺傳承人錢翠芳老師的指導下,大家學習了面塑的基礎知 識,掌握了塑形和上色等技法;顒幼尵用窈托∨笥褌凅w驗了傳統手工藝的樂趣, 深入了解了面塑背后的文化內涵,進一步加深了對非遺技藝傳承和活化的認識。
實踐團成員在南京熱河路社區協助非遺活動。黃文冰/攝
8 月 6 日,實踐團再次來到社區,協助舉辦了“我是非遺小小講解員”活動。 在錢翠芳老師的指導下,小朋友們不僅學習了專業的非遺知識,還體驗了作為講 解員的角色。同時,團隊成員董婉婷展示了苧麻編織技藝,讓孩子們更深入地了 解了這一傳統工藝。除了與孩子們的互動,我們還采訪了熱河路社區的副書記, 深入探討了社區在非遺傳承活動中的角色和貢獻;谶@兩次活動和采訪內容, 我們制作了大量視頻,并最終編輯成宣傳視頻,促進社區融媒體發展。
通過這次活動更深刻的認識到非遺文化的長久傳承,并不能僅停留在博物館 里,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實際體現。
第三站:傳承苧麻技藝,賦能鄉村振興——走訪佘村劉梅老師的非遺之旅
8 月 14 日中午,實踐團來到南京金陵古風第一村——佘村,探訪了苧麻編 織非遺傳承人劉梅老師的工作室。老師熱情歡迎我們,并展示了她精心制作的苧 麻編織作品,如花瓶、扇子和包包等。我們有幸親身體驗了苧麻編織的全過程, 從材料挑選到紡線,再到編織成品。
采訪中,劉梅老師告訴我們,這項非遺技藝不僅傳承美學和文化,還為當地 務農女性提供了寶貴的就業機會。她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幫助 女性找到自信與價值,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大的女性力量。
實踐團成員與苧麻編織傳承人劉梅老師合照。張艷冰/攝
劉梅老師教當地殘疾女性編織花瓶。黃文冰/攝
第四站:知識賦能傳統非遺,共鑄文化新生——助力非遺文化煥發活力
在探索之旅的第四站,我們與劉梅老師深入交流,了解了非遺產品在宣傳推廣、售賣和助力鄉村振興中面臨的挑戰。團隊成員通過學習和積累知識,為非遺 文化的推廣和傳承貢獻了力量。成員們在多平臺宣傳、翻譯推廣、研發透明苧麻 工藝、設計 3D 苧麻產品、市場調研優化和組織社區活動等方面分工協作,將知 識賦能傳統非遺,開辟了新的推廣和傳承路徑。
實踐團成員錄制苧麻編織的英文宣傳視頻。張艷冰/攝
實踐團成員通過化學處理研發出具有透光性的苧麻原材料。張艷冰/攝
在此次“美麗中國行”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我們深刻體會到傳承和保護非遺文化的重要性及其現實意義。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我們不僅要尊重和繼承這些 技藝,更要思考如何通過創新與融合,使非遺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新質生產 力為非遺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而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實踐者,更應主動 肩負起傳承與創新的雙重責任。
(通訊員:竺佳怡、董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