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上精神頌,易水之濱古韻悠。近日,河北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易水紅途先鋒隊前往易縣開展暑期社會實踐,把行走的“大思政課”搬進革命老區、文化大縣。易縣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忠義之士荊軻在此發出慷慨悲歌,革命英雄狼牙山五壯士在此創下驚天動地的壯舉,易水硯、擺字龍燈以及易縣銅雕等多項非遺技藝在此繼承發展……通過實地探訪和切身體驗,實踐隊員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
實踐團一行以“賡續紅色血脈,涵養育人智慧”為主題,實地調研了河北保定易縣,全面了解易縣的歷史文化資源,易縣中學的教育教學情況;提供學情學法分享交流,與縣域中學教師深入探討,建好“大師資”;發揮成員專業優勢,利用當地紅色文化資源,進行微課堂宣傳,讓縣域文化,紅色資源浸潤實踐課堂,搭建思政“大課堂”。
易水紅途先鋒隊在易縣抱樸書院開展暑期社會實踐啟動儀式。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前往易縣第二中學、第三中學參觀學習,與師大校友交流溝通。同時,走進課堂開展學法指導與心理健康教育,推動思政小課堂的營造,感悟縣域高中的振興與發展。參觀北京慧亮科技有限公司智慧教育基地,聆聽張教授關于人工智能技術助力教學提質與創新的分享,感受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所能賦予教師嶄新的洞察力。走進公費師范生家庭開展家訪活動,以為更好適應新形式的要求,吸引優秀人才從教,培養黨和人民滿意的“四有”好老師。


圖為實踐隊成員與河北師范大學校友交流 崔靚怡攝

圖為實踐隊成員開展學法指導與心理健康教育課堂 曹藝瑋攝


圖為實踐隊成員在智慧教育基地參觀學習 申晨迪攝

圖為實踐隊成員開展家訪活動 崔靚怡攝
易縣是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千年古縣。實踐隊師生共同參觀易縣博物館,游覽“易水長歌”,體驗“一步千年”,感受易縣慷慨悲歌的文化內核,感悟易縣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為爭取民族獨立不怕犧牲、奮勇向前的革命精神與愛國情懷。參觀易縣規劃展覽館,了解易縣城市化發展布局,描繪城市發展的美好藍圖,激發廣大縣區人民建設家園的熱情。參觀易硯博物館與易縣宏生鏨銅工藝研究所,體驗非遺制作,傳承“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在實踐過程中感悟“勞動美”。

圖為實踐隊師生參觀易縣規劃展覽館 申晨迪攝

圖為實踐隊師生參觀易縣博物館 崔靚怡攝

圖為實踐隊員體驗銅雕非遺制作 申晨迪攝


圖為實踐隊員與縣域中學優秀教師進行訪談交流 申晨迪攝

圖為實踐隊員進行微課視頻錄制 申晨迪攝
身為未來的教師,需要深入了解師范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公費師范生就教育教學與班級管理同易縣第二中學的優秀教師進行訪談交流,搭建師資融合的大平臺,為未來教師生涯奠定良好基礎。通過實地尋訪易縣的文化資源,將縣域老區獨有的文化資源浸潤思政課堂,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
此次易縣之行,是堅持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聚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與資源,建設“大課堂”、搭建“大平臺”、建好“大師資”,推動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結合;也是將地域文化與革命精神轉化為教育資源的積極探索。實踐隊員們以此次社會實踐活動為契機,立足實踐之基、回答時代之問,通過追尋革命足跡、探索歷史脈絡、傳承紅色基因實現思政課堂與社會課堂的同頻共振,通過多樣化實踐形式將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內化為指導思想、行動指南和價值遵循,將青春奮斗融入到黨和人民事業之中,在行走的課堂中砥礪意志品格,擦亮師范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