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青年作為實現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對于全面激活農村發展潛能、破解鄉村振興痛點、推動農村數字化建設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為肩負起新時代的歷史使命與擔當,山東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青鳥入林,強村富民”社會實踐團隊于7月30日至7月31日前往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馬莊鎮開展以“數字鄉村建設背景下農村居民數字素養調研”為主、以“數字鄉村建設進程中返鄉大學生社會實踐模式調研”為輔的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
數字設備育良種,小麥增收節節高30號下午,實踐團隊來到岱岳區馬莊鎮參觀薛麗娜小麥工廠,感受“大國農匠”薛麗娜返鄉創業后給家鄉帶來的重大變化。在工廠,成員們觀察了農業耕種設備,目睹了小麥種生產流程,對小麥進行精選,并詳細記錄了相關數據。通過工廠負責人的介紹成員們了解到在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建成后,2022年回收小麥良種400萬公斤,運用數字化設備進行選種并檢測后,農戶節本增效100余萬元。通過參觀現代化農業耕種設備和體驗精細的小麥種生產流程讓團隊成員對農業的科學管理有了直觀的了解,同時薛麗娜成功的返鄉創業經歷也激勵著團隊成員為家鄉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智慧農業促發展,農耕文化代代傳“建設小康百姓樂,汶陽田里慶豐收”。接下來,團隊前往汶陽田農耕文化展覽館,感受馬莊鎮的農耕文化特色。大汶口文化是“農耕文化”的發源地,而馬莊鎮所在地是“汶陽田”的糧食高產區域。近年來馬莊鎮大力發展智慧農業,運用物聯網技術進行土壤測量、作物檢測等,并應用無人機進行作物施肥和農藥噴灑,大大減少了人力成本,為農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土地肥沃、水源充沛、旱澇保收的汶陽田養育了大汶河邊一代又一代的泰安人,團隊成員在參觀汶陽田文化展館的過程中,詳細了解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農耕文明,深刻領會“齊魯必爭汶陽田”的歷史傳承。
品牌強農,科技興農團隊前往東隅村村委會和興隅農業專業合作社,感受回漢兩族共住村的治理與發展情況。在東隅村第一書記的介紹下,團隊成員了解到雖然馬莊鎮農業生產以糧食作物為主并有著“吃好糧到馬莊”的美名,但其經濟模式單一,產業鏈并不完善。東隅村不斷探索新的致富之路,近年來“四坡路糧油店”商標的建立和興隅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創辦為東隅村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團隊成員參觀了油坊的初步建設情況后,深刻意識到這一產業鏈的延伸以及機械設備的不斷完善和數字技術的提升將為東隅村帶來更多的收益。

數字鄉村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應有之義。團隊成員通過走訪調研了解到通過不斷提高鄉村數字化水平,馬莊鎮在農業方面取得了重大收獲,應用數字化建設賦能鄉村發展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動能。參觀結束后,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為鄉村插上數字的“翅膀”,必將譜寫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篇章。團隊成員紛紛表示今后要繼續用腳步丈量祖國大地,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具體實踐之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