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期間,為了增進對于文體非遺的了解以及其對鄉村振興的影響,由安徽理工大學的8名學生組成的三下鄉隊伍非遺探索鄉村振興團前往安徽省宿州進行了實地考察,在這次考察中近距離的接觸到了非遺文化展物并且了解到了一些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
這次考察的第一站是宿州市博物館。在對宿州博物館的參觀過程中,我們了解到了關于宿州馬戲的歷史以及宿州馬戲的表演形式,同時見到了許多表演時的服飾。
圖為實踐隊在宿州市博物館參觀 楊稀媛 攝
在參觀的同時,同學們也采訪了許多前來參觀博物館的居民,有青年人,有中年人以及許多家庭群體。了解到了目前許多年輕人對于宿州馬戲的了解較少,而年齡在50歲左右的對馬戲的了解較多。當同學們在問及到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何與新媒體的融合促進其自身的發展時,許多人的回答是可以和短視頻平臺,比如快手,抖音等結合,提高非遺知名度,同時許多人認為非遺文化與新媒體結合后可以對鄉村振興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些展物讓我感受到了在這些展品下所蘊含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同時也讓我對中華文化有了進一步的感悟。
在宿州市蒿溝鎮上,同學們見到了當地的工作人員,并進行了一場交流會,交流了關于當地馬戲的發展,讓同學們對馬戲的認知有了一些增長,同時也了解到了馬戲所面臨的一些困境。我們可以感受到當地人民的熱情以及當地對于三下鄉團隊的支持,在交流中當地的工作人員給我們團隊提供了許多建議,讓我們感覺收獲頗多。
圖為實踐隊入宿州市蒿溝鎮考察 張林嵐 攝
在宿州泗縣,同學們也觀看了當地的泗縣戲,感受這種未見過的戲曲。同時,同學們從當地的村民那里了解到泗縣戲近期的發展很好,表演的場次也很多,并且當地的許多學校每年都會舉辦泗縣戲進校園的活動,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們了解到泗縣戲,感受泗縣戲的魅力,增長泗縣戲的普及度。
圖為泗州戲曾表演場所尹雪淼 攝
目前,在宿州泗縣當地有許多人從事泗縣戲表演的行業,這也是他們的職業,可以看出目前泗縣戲的發展已經可以支持一些演員的生活了,在文化傳承的同時,許多泗縣戲表演從業者也可以獲得報酬,既可以養家,也可以從事他們的熱愛,為當地的宿州泗縣戲曲的傳承盡一份力。
在觀看泗縣戲的時候也讓我感受到了這種戲曲的魅力之處,看著臺上的演員在臺上如此投入的表演,可以感覺到了他們所飾演的人物的情感。
通過這次暑期三下鄉的實踐活動以及調查問卷和實地走訪,同學們了解到了目前部分宿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以及他們正面臨著轉型困難,難以與當今社會新媒體融合的困境。但即使如此仍有人在為了以及內心的熱愛而努力,為了這些文化遺產的傳承而奮斗著。
圖為實踐隊合照 張林嵐 攝
隨著三下鄉活動的結束,大學生志愿者們帶著許多收獲返程,同時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宿州非遺的傳承中,為非遺跟上時代腳步提出寶貴建議,幫助非遺的發展,促進非遺發展帶動鄉村振興。同時這次的實踐在增長我的見識的同時,也讓我較為深刻的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希望以后這些文化遺產可以被更多的人了解,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這些充滿著古人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