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紅色薪火,賡續紅色血脈,同時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揚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發展,8月11日至8月16日,長安大學赴陜西漢中“悠悠文脈傳薪火·紅色基因續新篇”暑期社會實踐隊在建工學院指導老師朱文婕的帶領下深入漢中市開展實踐調研。
追尋革命記憶,賡續紅色基因。
實踐隊前往何挺穎烈士故居,文家廟小學,川陜革命根據地紀念館,中共陜南特委第一次代表大會會址等地開展主題學習、問卷調查、團課錄制活動,在實踐中追溯紅色記憶。在川陜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的主題學習過程中,實踐隊員深入學習革命精神的意義內涵,深受鼓舞與啟發,立志發揚艱苦奮斗的作風,在學習工作中踐行青春誓言,勇于攻堅克難,傳承紅色基因,堅定精神信仰。
傳承漢中文脈,助力非遺傳承。
漢中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擁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遺產。在定軍山、武侯祠、古漢臺等歷史遺跡的參觀過程中,實踐隊員們進一步領略漢中地區的厚重歷史與文化。實踐隊員前往鎮巴剪紙館采訪當地有名的剪紙大師郝明森老師,在郝老師的指導下學習剪紙技巧,為鎮巴縣設計貼合當地特色的剪紙圖案。實踐隊員在當地通過采訪的方式收集大眾喜愛度較高的剪紙角色,為老師設計相關剪紙圖案,幫助老師增加剪紙館的顧客量。
濕地涵養生機,青山守護綠意。
在石門水電站的參觀學習中,實踐隊員與石門水庫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開展座談會議,全方位了解石門水庫的歷史、石門水庫的生態保護措施以及志愿活動在生態保護中的重要作用。此外,實踐隊前往天漢濕地公園和石門水庫,開展主題學習、問卷調查、生態保護宣講以及志愿服務活動,深入宣傳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理念,引導當地居民積極踐行綠色生活,為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
在紅色精神的指引下,非遺文化與生態保護在這次社會實踐中交織共鳴。老一輩革命家結合中國革命具體實踐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形成的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加以新時代青年的賡續傳承,將永遠在歷史的長河中綻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