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的活態流變。對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是中華文脈的薪火延續,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最佳體現,更是文化自信的有力彰顯。進入新時代,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對于非遺保護而言,要在不破壞非遺生態的前提下實現非遺的創新發展,結合時代發展,“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的,要“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燕山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黨務中心組建的“云衷”暑期社會實踐團隊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開展了大學生“三下鄉”活動,2024年暑假,實踐團隊成員分別回到自己的家鄉,尋找自己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啟一項別開生面的社會實踐活動。
一、了解認識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產
“云衷”暑期社會實踐團在河北省秦皇島市等地開展實踐活動。在當地中醫的介紹下,實踐團成員馬艷麗同學和李易霏同學對中草藥進行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并在中醫的介紹下,對針灸、水針刀等中醫文化進行了一定的實踐認識。

了解山西朝山會文化遺產
蒲縣朝山會,又名“四醮朝山”,四醮是指東、南、西、北四醮,“朝山”是蒲縣特有的一種民間信俗活動,當地老百姓們組織龐大的儀仗和文藝隊伍進行“朝山”,祈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
在當地人的介紹下,實踐團成員席銘文同學對于朝山會文化進行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并對朝山會形式及文化進行了一定的實踐認識。
參觀黑龍江民族博物館
黑龍江民族博物館位于哈爾濱文廟內,為館廟合一建筑。文廟因抵制列強文化入侵而建造,始建于1926年,民族博物館則成立于1985年。民族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家省級民族博物館,文廟則是東北地區占地最大保存最好的孔廟。在修建文廟時科舉制度已廢棄,無狀元來推倒影壁重辟正門,故而無正門,而以萬仞宮墻取代。文廟周圍裝飾著傳統的中國建筑元素,各個展廳的設計融合了古代建筑風格,體現了中華文化的莊嚴與宏偉。
實踐團成員李熙涵同學對于黑龍江當地的民族文化進行了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并對黑龍江民族文化的傳承及傳承形式進行了一定的實踐認識。
在本次社會實踐活動結束之后,實踐團成員黃易地同學將本次暑假社會實踐材料進行整合,并整理整合成視頻影像材料。
通過此次實踐,“云衷”暑假社會實踐團隊更加深入地認識到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更加堅定了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信心和決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指出的“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大家紛紛表示,要堅定理想信念,將大國工匠精神融入學習和科研中,為在新征程上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