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中華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的一件大事。
近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拾遺譜新實踐隊結束了在山東省青島市為期三天的“創新啟非遺,傳承續華章”主題研學活動,對于新質生產力下非遺保護與傳承的新樣態有了深刻認識和了解。
青島明月山海間是全國首個以《山海經》為主題特色的街區,園區四角,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為主題,打造了不同的神話場景,以精致國潮文化為主線,打造了街區+游樂園相互配套的文旅模式️️️。
實踐隊員與非遺傳承人合影 張鑫燦攝
通過歷時兩天的走訪調查,實踐隊走訪調研3處活動廣場、12所街區非遺文化的店鋪和體驗館,參觀了解學習了岳州扇制扇技藝、油紙傘制作技藝,品嘗了芳香四溢的不其城豬蹄和肥城王氏糖畫,觀看了嶗山茶女舞臺演出。實踐隊從游客口中了解到,導覽、演出安排均進行了數字化應用,這讓游覽的效率和觀賞體驗大大提升。
實踐隊員參觀非遺作品 羅冉攝
8月10日下午五點,實踐隊成員采訪了糖畫非遺傳承人王師傅。王師傅耐心地講解和演示糖畫制作技藝,使大家零距離接觸非遺、學習非遺、了解非遺,體會其中蘊含的文化精髓,精湛技藝令人贊嘆不已。實踐隊將通過后續的研學活動,不斷發掘非遺的魅力,依托新媒體進行宣傳, 讓非遺傳承進入大眾視野。
實踐隊員觀看糖畫 王思棋攝
“目前,明月山海間建立了一年,但已15次登錄央視多頻道,我們街區累計客流量也早已突破了1000萬人次!”這是明月山海間文旅工作者向實踐隊成員介紹的一幕。而究其“走紅”的原因,則在于創新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在講解員的敘述中,實踐隊了解到,正是依托舞蹈表演、短視頻宣傳、眾多主流媒體和自媒體的關注報道以及首屆潑水節、七夕夜游、紅旗飄飄節、漁燈火把節、縱歌狂歡節、異域風情節、時空夢幻節等17項極具特色的主題活動,以文塑旅、以旅帶商,青島明月山海間成為又一熱門地標景點,不僅能夠增加就業,還推動了文旅業態高質量發展,為青島旅游發展錦上添花。
燈火搖曳中的傳承——泰山皮影
臺上光與影,臺下人和戲,一盞明燈,一片皮影,充分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秉承著“薪火傳萬代,文化永流傳”的時代精神。8月13日,實踐隊前往山東省青島市北區泰山皮影展覽館開展“泰山皮影——燈火搖曳中的傳承”進行了關于泰山皮影傳承與創新程度的調查。
實踐隊員采訪非遺傳承人 張鑫燦攝
泰山皮影戲系山東皮影戲的嫡系流傳,經過歷代傳承不斷發展和完善,于2007年獲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稱號,更于2011年被收錄于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皮影”的名錄。其有著獨特的表演方式——“十不閑”,即“腦中想著詞,口中唱著曲,手里舞者人,腳下踩著錘”,一人身兼數職獨自完成一整臺戲的演出。
實踐隊員制作剪紙 張鑫燦攝
除了與研學團隊一起觀看皮影之外,實踐隊成員親身體驗制作皮影、演繹皮影,切身體會到了泰山皮影——這項國家級非遺的巨大魅力。并且,實踐隊通過采訪當今“十不閑”絕技唯一傳承人范正安,了解到當今泰山皮影傳承所遇到的困難和挑戰。對此,傳承人范師傅也提出了一些建議:政府和社會應該加大對泰山皮影戲的保護和扶持力度,為皮影戲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同時,也應該加強對皮影戲的宣傳和推廣,讓更多的人了解和認識皮影戲,提高皮影戲的社會認知度和影響力。此外,還應該注重對皮影戲人才的培養,通過設立皮影戲培訓機構、舉辦皮影戲比賽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到皮影戲的傳承和發展中來。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通過此次社會實踐,團隊成員深刻認識到只有向“新”而行,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不斷向非遺中注入新鮮血液,才能更好的助推非遺傳承,才能更加有效地推動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