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暑期三下鄉活動,給我帶來了頗多的感受,從一開始因住宿環境而數著日子過,到后面感慨時間過得太快;從對義教活動要面對孩子的期待和緊張到最后分別時刻的留戀不舍,從不熟悉到一點一點地了解村民的生活,雖只在這里待了一周時間,但在這短短一周內的生活和收獲卻怕是我一生最難遇也是最珍貴的回憶。
村小學的學生不多,我們在村小學暑假進行的義教活動,是一個自愿參加的活動,所以我們隊伍對于村里孩子到底有多少人來上課,我們沒清楚的同時也擔心來的孩子太少。但是,第一天,就有很多孩子早早地從家過來學校這邊,等著我們志愿者開校門。依稀記得第一天見到孩子們的模樣,許是害羞,又或是緊張,看見我們老師的眼睛里帶著好奇和期待,開營那天,隊伍和孩子們拍了合照,各自生疏而又僵硬的笑容,從照片里能感受得到我們和孩子們之間的陌生。但是從第一天的課程開始,因為我們設置的小紅花獎勵機制,所以孩子們的課堂活躍度很高,很多課程是他們新接觸到的東西,所以課上他們求知的探索欲也是我們上課的志愿者老師的動力。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有的安靜,有的頑皮搗蛋,但來自孩童時期的天真和農村的樸實、心思的細膩,在每個孩子身上都能感受得到。男孩子會騎著自行車,耍著酷,溫暖信箱環節也會看到平時大大咧咧很活潑的男孩子,在寫信過程中,也會因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親人而流淚;女孩子會帶著糖果,等待一個個老師來到學校,然后來到老師身邊,悄悄地說,“老師我想給你個驚喜”,這是屬于她們表達愛和溫暖的方式。也許贈予的東西微不足道,但她們的真誠,確是我們每個志愿者能夠真真切切感受到的最溫暖的表達。
當孩子慢慢接受我們,和我們熟識,分別的日子卻總是不知不覺地來得那么快。結營那天,我站在講臺上發言時,不同于往日課堂上孩子們的興奮和活躍、課下活動的活潑,看著他們安安靜靜地坐在座位上,瞪著大大的眼睛看著我的時候,我的情緒再掩蓋不住,內心的復雜情緒也傾涌而出,是不舍,是感動,更是對他們的期盼,期盼他們能夠在未來的生活和學習中刻苦努力,闖出一條屬于他們的、通向更廣闊世界的道路。那天,很多孩子也在默默地擦眼角,他們會拉著你的手,問:“老師,你們還會來找我們嗎”;“老師,我會想你們的”。孩子對老師表達不舍的方式很直接很真誠,這也是他們教會我的——學會去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愛和情感。大合照環節,不同于我們初見時的陌生和生硬,照片中每個孩子、每個志愿者都是最燦爛的笑容,可能大家都知道,這也許是屬于我們大家一起的最后一張合照。最后的大合照,是我們和孩子們從相見相識到留戀不舍的見證,也是屬于我們每個人的獨家回憶。
大部分時間在課堂,跟村里孩子接觸的比較多,跟村民接觸的機會比較少,但在僅很短暫的了解中,我也感受很多。在走訪村民家的過程中,看到無保戶或低保戶的村民家,大多是獨居的老人,無親屬陪伴,或行動不便、或嚴重白內障,生活艱難,見到他們的那一刻我說不出我內心的難過,可能是從未想過在今天這個社會,還是會有生活如此困苦的人民,更沒有辦法想象,他們是如何在黑暗的道路中前行。義診那天,很多村民都來了,我負責測血糖,因為大多數阿婆和爺爺都務農做工,所以手指皮很粗糙,扎針之后很多都出不了血,當我很緊張的時候,有一個爺爺跟我說不用著急,慢慢來,那種親切的感覺,傳遞給了我溫暖和堅定。村民們對我們來的志愿者,眼里的真誠和質樸是藏不住的,也是我們能感受得到的。
暑期三下鄉,可能對于我們大學生來說是一種鍛煉,但我相信,在更深層的實質意義上,我們的到來,能夠給孩子帶去知識和陪伴,給村民帶去醫療服務和科普知識,同時,在彼此之間的相互認識中,帶給對方的溫暖和愛。活動的開展,讓我們大學生更深切地感受到了農村的發展需要和農民的樸實情感,也收獲了無數的感動和啟示,同時,也讓我們青年人更加堅定為農村發展和祖國發展貢獻自己力量的決心。
(通訊員 陳珂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