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紅軍長征時黎平會議紅色歷史、調(diào)查大學生對黎平會議和長征歷史的了解情況、思考紅色文化宣傳教育的重要性,南京審計大學沁園書院“回望長征之路,延續(xù)黎平精神”實踐小分隊在劉斐老師的指導下,于7月12日來到黎平會議紀念館和貴州省黎平縣黎平會址開展實地調(diào)研。
弘揚紅色精神,培養(yǎng)時代新人。大學生作為新時代擔當者,應深入理解長征歷史,傳承長征精神。黎平是紅軍長征進入貴州的第一站,黎平會議作為實現(xiàn)長征偉大轉折的起點,其“敢闖新路、敢于突破、敢于勝利”的精神對發(fā)展有重要啟示。長征是中國紅色歷史濃墨重彩的一筆,深究長征歷史、傳承長征精神是每個中華兒女的責任與使命。細翻長征史料會發(fā)現(xiàn):紅軍在行進的路途上也在不停的開會。黎平會議會址紀念館里,一盞煙熏火燎的馬燈,是那驚心動魄關鍵一步的“見證者”。
實踐小分隊在講解員帶領下,參觀了整個黎平會議紀念館,深入了解了黎平會議這一段紅色歷史。
圖一:實踐團在黎平會議紀念館進行調(diào)研
湘江戰(zhàn)役后,黨內(nèi)圍繞中央紅軍的前進方向爭論不休,二敵軍在湘西方向又布下重兵。召開一次高規(guī)格會議解決戰(zhàn)略問題已經(jīng)刻不容緩。
通道轉兵后,紅軍攻占長征入黔第一城——黎平城。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這里召開長征以來的第一次政治局會議——黎平會議。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朱德、博古、王稼祥、劉少奇、鄧發(fā)、凱豐等人圍繞戰(zhàn)略轉變進行激烈爭論。會議根據(jù)毛澤東的建議,通過《中央政治局關于戰(zhàn)略方針之決定》,放棄到湘西北同紅二、紅六軍團會合的計劃,改向以遵義為中心的貴州北部進軍。會議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第一次獨立自的轉變戰(zhàn)略方向和調(diào)整長征的落腳點,恢復黨指揮槍的建軍原則,在生死攸關的時刻,起到了明確方向、提振士氣、團結隊伍的作用,迎來了長征勝利的曙光。黎平會議為遵義會議完成偉大的歷史轉折奠定了重要基礎。從此,紅軍開始從被動走向主動、從挫折走向勝利。
與小分隊同行參觀的有一群黨支部的老黨員們,參觀時他們在大門進行入黨宣誓,這一畫面讓小分隊成員們感悟頗多,對革命先輩的信念和意志感到由衷的敬佩。
圖二:老黨員在黎平會議紀念館宣誓
為了更加貼近黎平會議,小分隊的第二站來到了黎平會議會址,身處會址之內(nèi),感受昔日中央政治局在此召開黎平會議的情景。
黎平會議會址原為胡順榮商鋪,紅軍到達黎平時,中央政治局在此居住。黎平會議會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中央紅軍總司令部駐址,原為胡順榮商號,建于清嘉慶年間,其位于黎平古城翹街二郎坡52號。
圖三:1934年黎平會議的會議室
參觀結束后,“回望長征之路,延續(xù)黎平精神”小分隊制作了并發(fā)布問卷《大學生對黎平會議和長征歷史的了解情況》,調(diào)查大學生對黎平會議這段紅色歷史的了解情況。本次調(diào)查共收到353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345份。問卷顯示大學生了解黎平會議的方式主要為參館、歷史課提及、熟人介紹和網(wǎng)絡。受調(diào)查的大學生中的82%認為黎平會議宣傳不到位,他們期望的宣傳方式為:保護、挖掘和宣傳紅色文化資源、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傳播形式、融入學校教育教學、網(wǎng)絡宣傳等。這次問卷調(diào)查的數(shù)據(jù)為實踐小分隊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信息,他們認識到,黎平會議和長征精神 的宣傳任重而道遠。
同時,為深入了解長征歷史和長征精神對大學生的宣傳精神,“回望長征之路,延續(xù)黎平精神”小分隊對身邊大學生進行采訪并拍攝了一段視頻,發(fā)布在抖音和嗶哩嗶哩的網(wǎng)絡平臺上,獲得了6000+的瀏覽量,并得到積極的反響,小分隊成員正在通過自己的力量讓大家了解黎平會議,弘揚長征精神,傳播紅色文化。
通過這次暑期社會實踐,“回望長征之路,延續(xù)黎平精神”小分隊深入了解了黎平會議的紅色歷史,走進黎平會議會址探訪當時發(fā)生的景象。作為生在紅旗下,長在春風里的新時代青年,故地重游,心中驚瀾難歇,腦海中是“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豪情與理想;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悲情與壯烈;是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的無奈與無力,是千里岷山雪,萬軍盡開顏的樂觀和堅韌……但往事如煙,再度參觀這些舊地,當代大學生能做的便是鑒古知今,珍惜當下,銘記那一段艱苦歲月,積蓄前行的力量。無論是誰,都應該立足當下,不忘歷史,深刻理解并重視長征文化的社會價值,主動傳承長征精神,將其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圖四:“回望長征之路,延續(xù)黎平精神”小分隊全體成員合影 文字來源:林伊諾 張銘元
圖片來源:吳綠林 陸思雨
指導老師:劉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