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土地集體制,共繪鄉村振興圖
在新時代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重申了農村土地歸農民集體所有的核心原則,這是對毛澤東思想中關于土地問題深刻理解的直接傳承,并在新時代賦予了土地制度新的重大意義。他強調,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魂”,即土地集體所有制,是確保農村穩定、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基石,任何改革都不能動搖這一根本制度。
回望新中國成立之初,我黨迅速在全國范圍內推進土地改革,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民主革命目標,這一歷史性的變革徹底消滅了地主經濟,使廣大農民成為小塊土地的主人。然而,從經濟制度層面審視,土地改革雖賦予了農民土地權利,但總體上中國農村經濟仍未能完全擺脫小農經濟的束縛,土地占有上的兩極分化風險依然存在。
面對這一挑戰,以毛澤東為核心的我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深刻洞察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依據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革命根據地積累的寶貴經驗,毅然決然地引導農民走向互助合作的發展道路。1955年下半年起,我黨啟動了第三階段的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旨在通過合作化運動,逐步將農民組織起來,發展集體經濟,以應對小農經濟固有的局限性,避免貧富分化的重演。
盡管在探索過程中,如“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等階段,我黨犯下了一些急于求成的錯誤,導致互助合作運動遭遇了重大挫折,但這一時期的實踐,也為我黨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教訓,極大提升了領導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和發展現代農業的能力。
今天,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堅強領導下,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特別是土地集體所有制,是新時代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根本保障。通過不斷探索和實踐,我們逐步形成了“雙層經營+三位一體”的創新體制,為小農戶參與現代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力支撐,推動了中國農村經濟向更高質量、更高效率的發展階段邁進。同時,我們也應深刻汲取歷史教訓,堅持實事求是、穩中求進的原則,避免重蹈覆轍,確保鄉村振興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道路越走越寬廣。首先,初步認識到了改造小農經濟必須尊重市場。毛澤東總結急于向共立主義過渡造成的失敗教訓后強調:算賬才能實行那個客觀存在的價值法則。這個法則是個偉大的學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會我們幾千萬干部和幾萬萬人民建設社會主義。
其次,以 1961年3月22日中央工作會議通過《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簡稱“人民公社六十條”)為標志,土地歸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制度得到以確立,宣告了土地私有制在中國徹底消亡。把這兩點與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實施三十多年的實踐綜合在一起,讓我們對中國共產黨人確立農村士
地集體所有制的初心,即堅持耕者有其田有了新的認識。古今中外的農業發展史早就證明,耕者有其田是最有利于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制度安排,具體地說,就是中國農民都希望擁有一塊足以養家糊口的十地。但土地私有制再加上天災人禍,一次又一次地碾碎了大多數農民的夢想。古代也有幾位統治者迫于農民戰爭的壓力,在改朝換代初期實行過耕者有其田制度,但作為地主總代表的皇帝無法讓多數農民擺脫土地被兼并的噩夢輪回。農業社會主義改造之后形成土地集體所有制,則使耕者有其田夢想變成現實,并且一勞永逸。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歷經六十多年,既沒有哪個能力弱、運氣差的農戶賣掉土地成為貧農,也沒有哪個能力強、運氣好的農戶買人土地成為地主,所有集體之內的成員都擁有與其他成員一樣的土地所有者權利,想種地或只能靠種地養家糊口的農民,都能與其他集體成員一樣有地可種。
新中國成立前,從形式上觀察小農戶失去土地現象,除少數遭遇官府或豪強邪惡勢力欺壓情形外,大多數表現為土地買賣雙方的自愿交易行為。由此深究這一現象就會發現,農戶保有土地所有權同獲得土地所有權一樣,有代價的,或者說是有成本的。比如,某個農戶家里有病人,需要請醫生看病如果只能靠賣掉土地才能支付醫藥費,那么醫藥費就在事實上成為農戶保有土地所有權的代價。當農戶沒有現金儲蓄支付醫藥費時,就必須在土地所有權與生命健康權之間做出取舍,選擇生命健康,就意味著失去土地。
從農業勞動者與土地這個基本生產資料相結合形成農業生產力的角度考察,所謂土地私有制,其實就是要求勞動者進人農業生產過程必須付費的制度安排。當勞動者付不起這筆費用時,要么流離失所,要么成為土地所有者的雇傭勞動力遭受剝削。
農田水利建設和土地整治工作,極大地提高了農田的灌溉能力和土地利用效率。這種由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制度所激發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使得在資源有限、資金匱乏的條件下,中國農村依然能夠取得顯著的農業發展成就。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優勢進一步凸顯。它不僅為農業規模化經營、農民收入增長及農業競爭力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還通過一系列政策創新,如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集體建設用地租賃住房試點、支持返鄉人員創業創新等,有效促進了城鄉資源的良性互動和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這些舉措不僅激發了農民和返鄉創業者的積極性,還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多元化和高質量發展。
與此同時,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也為中國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提供了獨特的制度保障。在這一制度下,小農戶能夠以極低的成本擁抱土地、資金、信息等關鍵資源,并通過“雙層經營+三位一體”的創新體制,逐步蛻變成為高度組織化、現代化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這一歷史性布局不僅打破了傳統小農經濟的桎梏,更確保了農民在資源利用與經濟效益分享中的公平與正義。
展望未來,中國將繼續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積極探索更多適合中國國情的鄉村振興路徑。在此過程中,政府將繼續發揮有效引領作用,通過深度融合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科技元素,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的智能化、精細化水平,拓寬農民的增收渠道,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力。同時,新時代的大學生也應勇立潮頭,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共同書寫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的輝煌篇章。
作者:竇天揚 來源:云南財經大學
掃一掃 分享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