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下沾泥,心中有光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是古人得之于實踐的名句,千百年來一直回蕩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耳際。為響應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五四”青年節之際對于新時代青年的寄語和號召,用專業知識助力社會發展,奮力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常州工學院人文學院“以青春之力,揚時代之風”社會實踐團隊于8月9日赴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以專業知識為依托,深入鄒橋鄉石門村,以“訪、學、研”等形式,以“村、企、民”為主題開展實踐活動。我團隊主要由廣播電視編導,漢語言文學以及秘書學專業學生組成。此次社會實踐使我們深刻了解鄉村振興的艱辛發展之路,并在其中探尋不足點。
到農村一線實踐調研,觀鄉村振興成果。實踐期間,團隊成員深挖當地“銀蓮”這一品牌產業,從白蓮的種植、養護、收獲、加工和包裝等工序入手,了解產品的生產產業鏈,以此了解到農業生產的特性和艱辛。通過與當地村支部和責任單位的對接,團隊成員接觸到了課本上從未講過的知識。也正因此,成員們在實踐后表示:“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國家對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視、對鄉村振興的扶持,更加清晰地觀察到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困難,更加明白作為廣大青年學子的一員,我們肩負的強國發展使命。我們應當努力學好專業知識,提升自身技能,以專業知識為依托,助力鄉村振興和社會發展,以實際行動擔當復興重任。”
腳下沾泥,心中有光。此次社會實踐使我們找到了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點,作為接觸社會、了解國情、服務大眾的重要重要形式,對于團隊成員的成長成才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此次社會實踐中,通過每一次耐心查看白蓮生長情況,每一次與工廠工作人員深入交談,我們了解到無論是什么崗位,無論是什么職業,都需要具備高度的責任心和奉獻精神,這樣才能為地區的經濟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實踐活動提高了我們的社會實踐能力,我們應該將所學運用到社會運用到國家之中,進一步實現鄉村振興,為社會為國家獻力。
追光成長,逐夢山海。在這個暑期,我們踐行“實踐·追光·成長”的理念,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助力社會實踐,取得了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個人能力顯著提高的成果,為社會和諧進步、強國復興發展貢獻了人文學子的力量,彰顯了常工學子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面貌。
作者:戴奕雯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青春筑夢民政行,返鄉實踐獻真情
- 隨著夏日的微風輕輕拂過,我的暑期返家鄉實習生活也在不知不覺中接近尾聲。這次,我選擇在家鄉的民政辦進行實習,這段經歷不僅讓我對家
- 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