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黨和國家對青年學子的號召,深刻學習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同時,深入基層調研關于黨建和水稻病蟲害的情況,于7月16日廣東農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熱帶農林學院“耕讀興農”社會實踐團前往河源市連平縣大湖鎮參觀中共連平縣第一個黨支部舊址、中共連平縣第一個工作委員會舊址和何新屋紅色文化古村追尋紅色足跡,感悟革命精神。隨后,前往連平縣陂頭鎮開展黨建和水稻病蟲害的問卷調研、采訪當地優秀老黨員,以及幫助農戶采摘花生,將“為人民服務”落到實處。
追紅色足跡,傳革命精神 我們先后前往了連平縣大湖鎮第一個黨支部舊址、中共連平縣委工作委員會舊址博物館和何新屋紅色文化古村,進行參觀學習,追尋連平縣黨的發展歷史,深刻感悟革命先烈的紅色精神。我們深刻感悟到黨的歷史就是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始終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同時,我們將以革命先輩們作為榜樣,學習、傳承和發揚偉大的愛國精神和革命斗爭精神,為祖國的建設而奮斗努力,我們還要緬懷先烈,學習革命先烈不怕犧牲,頑強拼搏的革命精神,賡續英烈精神,汲取奮進力量。
通過參觀紅色景點,我們要從一批又一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進模范的感人故事中學習共產黨人的崇高品格,從他們的光輝事跡中感悟中國共產黨培育形成的一系列偉大精神,理解這些精神中體現的民族精神、時代精神以及愛國精神。深化對黨的精神譜系的認識,鼓勵其定位好自己人生的精神坐標,把黨史學習成效轉化為成才動力。今天我們學習紅色歷史,未來我們一起傳承紅色基因。
政府工作人員為實踐團成員講解紅色故事 陳可頤通訊員攝
尋訪老黨員,追紅色記憶
為熱烈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3周年,我們采訪扎根基層多年的退休老黨員謝來花同志,聆聽她的歲月崢嶸,感悟基層黨員的使命與擔當,弘揚和傳承建黨精神。謝來花同志強調:“現在的生活條件與鄉村環境得到很大改善,條條大路都基本相通。同時,百千萬工程、綠美鄉村也在有序進行和發展。”從她的話語中,我們深深地感受到黨員同志為促進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身上都肩負起使命感與責任擔當。
她說:“當代大學生應積極向革命先輩學習,苦干實干。”即時當勉勵,歲月不饒人,作為入黨積極分子的我們與謝來花同志的交談中就像上了一堂實時黨課,感慨萬分,中國也正是在代代共產黨人的接替中,跨過許多磨難,薪火相傳,擔起時代重任。作為新時代大學生的我們,要扎實苦干,敢于吃苦,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學習黨員同志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精神。歷史的接力棒已經交到我們手中,新時代青年要繼續奮斗,以優秀前輩為榜樣,學習他們身上優秀的品質與精神,早日承擔起國家的使命與擔當。

圖為實踐團成員采訪老黨員謝來花同志 陳可頤通訊員攝
與基層連線,為鄉村調研
為進一步了解連平縣陂頭鎮基層群眾關于黨建和水稻病蟲害的情況,我們先后走訪了金中村、連星村和連光村,對當地村民、種糧大戶和村干部進行水稻病蟲害和黨建問題問卷調查,以及為農戶普及防治病蟲害和糧食安全的相關知識。通過實地調研,我們了解到大部分村民在種植水稻時會受到鉆心蟲、稻瘟病、稻曲病、二化螟和三化螟等病蟲害的影響,農學生通過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聯系老師為農戶給予解決措施。同時,專業老師帶隊到當地水稻田查看具體情況,并給出具體解決方案。村干部也會積極帶領村民努力解決問題,組織村民參加農業培訓,開展農產品評選,推廣農產品的銷售,村委還定期開展一系列的黨建活動,通過宣傳欄、廣播等方式宣傳有關黨建知識。
在本次調研中,我收獲頗多,作為園藝專業的學生,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能夠幫助農戶解決問題,我感到很高興,同時也對專業知識有了進一步的鞏固加深,運用到實踐當中。我們都應真正的做到以學促用,以學促干,以學為進。我們也深刻感受到鄉村振興離不開基層干部的努力付出,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鄉村經濟得到發展,村民生活得到改善,鄉村與城市脫軌的現象逐漸減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一旦脫離群眾,就會失去生命力。”因此,村干部應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堅持與村民“同框”。作為當代大學生,走群眾路線是我們不可或缺的必修課,我們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傾聽群眾聲音,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圖為實踐團成員在田間地頭采訪當地村民 劉意通訊員攝
實干聚民心,做事為人民
依稀記得,炎熱的天氣,汗水打濕了我們的衣裳,我們依然在埋頭苦干為農戶收花生。在收花生的期間,農民伯伯說:“還好你們來了,本來這花生需要一天才能拔完,你們來了半天就可以拔完。”那一刻,我們深刻的感受到“勞動是最光榮”這句話的意思,更進一步地理解了這句話的精髓與意義。我們在幫助他人的時候,自己也收獲了幸福快樂,也體會到了勞動的成果來之不易。
從小生活在城鎮的我們,沒有太多機會接觸農活,更沒有收過花生,只知道教科書上對花生的介紹,以及餐桌上看到它的身影。通過此次三下鄉的實踐活動,我們掌握了收花生的技巧與體驗到農民伯伯的艱辛,也對《憫農》(其二)這首從小就耳熟能詳的詩更能體會到農作物的來之不易,農民伯伯的辛勤。我們應珍惜糧食,樹立浪費可恥的觀念,弘揚勤儉節約的中華優秀傳統美德,主動制止鋪張浪費的行為,中國人要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還應將“我為群眾辦實事”落到實處,充分掌握專業知識,多參加社會實踐,在實踐中運用知識、更好的掌握知識,積極投身社會、服務社會,密切聯系群眾,幫助人民解決各種問題,做到利民之事,絲發必興。

圖為實踐團成員幫助農戶收完花生后的合影 陳可頤通訊員攝
參加廣東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行動,這是一次非常寶貴的社會實踐經歷,讓我們有機會深入農村,了解村民的種植狀況、生活狀況,在與村民們、村干部的交流中,無形中提高了我們的溝通能力。無論是參觀紅色景點,感悟革命精神,還是調研活動,以及幫助農戶收花生......讓我們深刻認識到教育不僅是課堂上老師傳授的知識,更是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做到學以致用,幫助他人。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認真學習專業知識,為鄉村發展和糧食生產貢獻自己的力量,真正解決農民的困難,還應多關注農村與社會的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國家的快速發展,促進了農村的發展,讓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我們要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為群眾辦實事,傾聽群眾聲音,也要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斗爭精神,與時俱進。我們作為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要堅定理想信念、提高自身素質、敢于擔當責任、團結一心、砥礪前行,為國家和民族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