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提高文化認同,加強文化發展,教育學院“院長媽媽有約”社會實踐宣講隊拜訪泉州各地文化名勝,感受非遺魅力,了解泉州厚重的歷史,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講隊于2024年7月7日正式啟航,以傳承泉州文明風采,記憶歷史風情,探訪文明歲月的文化宣講活動,旨在進一步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更多人了解泉州文化,走近泉州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活動第一站:“世茂葳蕤鴻國運,海絲征程揚國威”。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位于泉州市石獅市,世茂海絲館參照了閩南大厝三合院及四合院的形式,以紅磚白石砌墻壘院,并傳承自春秋以來的“高臺榭、美宮室”建筑風尚,營造橢圓型的高臺基座。整體由五樓構成,館內設有九廳一院,為了領略海上絲綢之路以及各類經典歷史遺產,社會實踐宣講隊的隊員們在整合相關資料,做好充分準備前往考察。
經過此次考察學習,隊員們感受到過去輝煌的歷史氣息,以及精美且具有象征性、代表性的古時文物。宣講隊員在向游客介紹講解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內歷史、文物的了解與記憶,同時承擔起傳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無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是物質文化遺產都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凝聚著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寶貴財富。
活動第二站: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走進革命歲月,那一抹鮮艷的紅色,是石獅市盧厝革命先烈們前仆后繼的赤子之心與愛國情懷,為了黨舍生忘死,保留了中華強有力的力量,凝練出萬古長青的奮斗精神。
宣講隊員在基地參觀與交流中深入盧厝村地下黨支部成立的艱辛歷史,感受到董云閣、李子芳等石獅華僑舍身愛國的赤子之心,他們以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精神,奮斗在崢嶸歲月,賦予獅陣文化豐富的紅色內涵,譜寫了“獅陣雄風抒壯志”的奮進旋律。宣講隊員在講解過程中讓前來參觀的游客深刻體會到閩南獨有文化中深刻體會頑強拼搏、奮勇爭先的愛國愛鄉愛家精神。續寫愛國主義的壯麗詩篇。匯聚成為“砥礪奮斗新時代”的磅礴力量。
圖為宣講隊成員于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對游客進行宣講 楊舒嫻 攝活動第三站:
“泉南悠悠展流域,承前啟后開未來。”晉江博物館展現出一個古老城市應有的沉著與古樸,條理分明;蚴菚x江百年間上下發展歷程,其內化于萬千精華所在,人文技藝,異域風情,為國抱負心切。
宣講隊員們在宣講的過程中觀賞到美美與共的文物,欣賞華僑為家鄉拼搏的歲月,博物館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互聯網+科技相結合,讓文化與文物遺產“活”起來。
圖為宣講隊成員于晉江博物館對游客進行宣講 饒倬寧 攝活動第四站:
“開元承雙塔巍巍,古城擁歲月熙攘攘。”開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幾經修建,增其規制,方成今日大觀,坐有東西二塔佇立,成為開元寺的顯著標識。
活動第五站:
“清源哺民眾一方,瑰寶顯文化鏗鏘。”清源山下的泉州博物館頗有閩南建筑風格,作為綜合性博物館,其展示泉州歷史主線,民間收藏與書畫展,民間文化戲曲技藝等各類精華。宣講隊員們仔細觀摩與記錄泉州的歷史,對其進行總結與歸納,以雅俗共賞的講解方式,為游客們帶來了不一樣的博物館體驗
活動第六站:
“自恃臨海中心位,海陸迢迢心萬通。”是泉州交通以軸心輻射,延伸出條條大路通往商貿的交通發展。宣講隊員們看到了時光雕刻下緩緩塑形的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見證了泉州從無到有,由簡至繁的區域文明與地域基礎。那宏偉的船,承載著游客們的思緒在宣講隊員逐層遞進的講解中向著新征程啟航。
活動第七站:
“遙遙思祖國,切切游子心。”實地調研僑批館可以深入了解豐富的文化內涵與家國情懷。一封封泛黃的僑批信件,記錄了華僑在異國他鄉的奮斗歷程和對家鄉的思念之情;一件件精美的僑批藝術品,展示了華僑對家鄉的熱愛和對文化的傳承。宣講隊員們拜訪僑批館,敬佩與海外華僑為國而努力奮斗拼搏的精神,在宣講過程中銘記歷史,堅定為國奉獻的理想信念。
活動第八站:
“紅磚古韻俏容顏,中西合璧譜新篇”青陽有“五店市”之稱,街區是晉江城區的發源地,建筑特色突出。獨具閩南特色的“皇宮起”紅磚建筑、中西合璧的洋樓等明清、民國至現代的特色建筑保存完好,坐擁高甲戲、木偶戲、南音等傳統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宣講隊員們在此感受藝術渲陶,在講解介紹中做好“傳統、傳承、傳播”的服務。
活動第九站:
“薈萃瑰寶世無雙,拼搏群英勇當先。”宣講隊員們無不被此行震撼,驚嘆之余,做好文化宣傳活動,吸引游客們一眾好評點贊。作為國內最大的非遺館,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展現出了獨有的魅力與氣魄,物華之美攬民俗之風,隨天工巧奪的匠心獨韻,與泉州的華僑歷史交相呼應,兩者共同展現了泉州風貌變遷,訴說那段蹉跎歲月。
活動第十站:
“赤子僑心報桑梓,家國情懷傳薪火。”一調研,二再訪。整裝待發宣講隊員們,在仔細聆聽鄭厝村書記講解后了解到,鄭聲黨先生大力弘揚愛國愛鄉精神,以民所需、為民所急,一心一意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辦成事”,走出了一條“循環善治、和美共享”的發展之路。2024年7月18日,閩南理工學院教育學院宣講隊來到鄭厝村城鄉少年宮,進入課堂,對當地的學生進行宣講,讓他們深刻體會到鄭聲黨先生對祖國和家鄉無私奉獻的精神,使鄭聲黨先生的形象深入人心。
與此同時,宣講隊和泉州紡織職業學院“遇見寶蓋”研學實踐活動進行聯動,為泉州紡織職業學院28名同學講解鄭厝村。本次活動開展加深了他們對鄭厝村這一泉州市文明村、泉州市移風易俗典型村的了解,感受到了鄭厝村村民們食有所依、少有所樂、心有所念、情有所寄的氛圍。
活動第十一站:
“今生簪花好生漂亮,翌日宣講妙進學堂。”先把長發扎成高馬尾,再把馬尾盤起,用魚骨或象牙固定。然后圍繞發髻,環戴數層鮮花組成的花串,有時還會輔以金銀發釵或人工絹花等裝飾。整個造型燦爛奪目,有著明顯的海洋文化特色,頭戴簪花圍的人們有如“行走的花園”。今生簪花,來世漂亮,宣講隊員體驗風華榮雅的蟳埔簪花,了解其發展歷史,追溯根源,在媽祖廟前為體驗簪花的游客進行文化宣傳。同時帶著簪花走進“院長媽媽有約”社會實踐支教隊課堂,為學生們普及簪花,帶學生學習簪花的步驟過程,并體驗簪花,開展別開生面的文化素養教育課程。寓教于樂,在宣講中感受,在課堂中檢驗。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實踐是檢驗學習成果的練兵場。在這為期十五天的社會實踐中,宣講隊員們深刻的感受到了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蘊,對當地文化有了更深刻的領悟,進一步傳遞文化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宣講隊員隊身為志愿者,淋漓盡致的展現出自身師范的學科素養與專業水平能力,在暑期期間7月7日-7月21日為泉州市各地文化旅游景區的游客進行了為期十五天的宣講活動,其中共計13個場次,服務游客1000余人,共計行程約565.534公里。
在本次實踐活動中,宣講隊隊員前往泉州各地參觀學習,激發了更多人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文化的興趣和熱愛,為泉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重要一環。中華名族積淀的文化五千年上下,是國家堅定文化自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軟實力下的強有力支撐,是社會實踐宣講隊能夠繼續發揚泉州海絲文化,為更多人帶去知識的啟迪和心靈的觸動的不竭動力。為此,進一步加強團隊建設,提升團隊成員的專業素養和宣講能力;深化文化調研工作,挖掘更多鮮為人知的文化故事和亮點;創新宣講形式和內容,以更加貼近時代和受眾需求的方式傳播泉州文化;同時加強與政府、學校、社區等各方面的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泉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當前的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