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紅色記憶,汲取奮進力量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回望歷史,從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到今天帶領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一路上經歷的苦難和挫折、這一段段悲壯的記憶,譜寫在了中國歷史中。
老兵,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他們是不可磨滅的記憶。他們當初拋家棄子,為保衛祖國山河浴血奮戰、揮灑熱血,他們的事跡應當讓更多的中華子孫所銘記,他們的精神要永遠流傳于世,供后世學習、傳承。在2024年的暑假,塔里木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追溯紅色記憶,共赴紅色征程”尋訪團在指導老師鄧利軍的組織下,由尋訪團隊長楊登慧的帶領下,在阿拉爾市區及周邊團場開展了為期兩周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我們的不斷走訪,去回憶那些過去的故事,去記錄那段艱苦的歲月。
本次的社會實踐在幸福路街道新苑社區工作人員的支持和幫助下,我們聯系到社區內的退伍老兵。在新苑社區內,我們遇到了今天要采訪的第一位老兵,趙士友爺爺。我們向趙士友爺爺表明我們是塔里木大學的學生,并且想要采訪一下他。爺爺在得知了我們的意愿后,欣然接受了,并且非常熱情的邀請我們去家里。在趙爺爺家中,他向我們展示了許多優秀的書畫作品。趙士友爺爺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五軍十五師的退伍老兵、自1969年入伍后,參與修建獨庫公路,建窯房,蓋地窩子,度過了充實而又艱苦的五年軍旅生活。在他退伍后,他依然選擇留在邊疆,參與了教育行業,在他的家中,我們看到了許許多多的獎狀,都是關于書法和繪畫的。此外,趙士友爺爺還獲得了書畫名家的榮譽稱號。這對于我們的青年人是榜樣。
令我記憶猶新的是劉建權叔叔,他的軍旅生涯在戍邊防中度過。他駐扎在帕米爾高原上,在4000米的高原上保衛國家的領土完整。邊防戰士們是非常辛苦的,在帕米爾高原上戍邊更是辛苦的,他們不僅僅要經歷風吹雨打,更要忍受高原上強烈紫外線的照射。這對戰士們不僅是體力上的考驗,更是對他們精神上的考驗。劉叔叔向我們展示了在高原上被強烈紫外線照射后的傷疤,令我們大受震撼。采訪結束后,他還向我們展示了一張他退伍后回家敬軍禮的照片,這定格了他激動的心情。
在調研紅色精神的時候讓我感觸良多,特別是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的老兵在知道我們要采訪他曾經的軍旅生活時,還寫了一份手稿。在講述自己的軍旅生活時,他向我們講述了很多自己經歷過的事情,在他的講述中我們了解到他那個年代的艱苦。特別是在講述到他曾經在夜晚站崗值班時碰見一個人想要向營里面的伙房的用水井里面投毒的經歷。聽到這里我才深刻理解了那句“那有什么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是他們那一代人打完了幾代人要打的仗;吃了幾代人的苦;他們經歷的艱苦我難以想象,回想起自己平時遇見一點挫折就開始怨天尤人,我就感到十分的羞愧。雖然老兵們已經退伍多年,但他們身上仍舊保留共產黨領導下革命軍人的先進性,他們在退伍后也扎根于祖國需要的地方,延續了退役軍人退伍不褪色的紅色基因。
那曾經是一個堅強的群體,青春的激情,熱血的歲月。“虧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的老兵精神,鑄就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最可愛的人。深深震撼我們的是那個時代的奉獻精神。是力度的美麗,是血染的風采,是那南疆紅土地上永垂不朽的兵團精神。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
也許,曾經的輝煌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漸漸淡去,但老兵精神永遠不會逝去!
作者:楊柄喆 來源:多彩大學生網
掃一掃 分享悅讀
- 追溯紅色記憶,汲取奮進力量
-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赝麣v史,從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到今天帶領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強
- 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