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一粟,綿延上山:浙江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社會實踐服務團
萬年一粟,綿延上山:浙江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社會實踐服務團
“萬年上山,世界稻源”,這是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金華浦江上山遺址公園所作的題詞。水稻是世界的主糧,中國的水稻資源豐厚,供養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而談到人類馴服水稻的起源,便是自一萬年前上山先人馴化稻米開始的。
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在歷史長河中沉寂已久的古老長江文明——上山文化,正一點點揭開神秘的面紗,在社會各界的關注中,再現往日神采。
2023年7月上旬,浙江財經大學金融學院赴浦江等地“萬年一粟、綿延上山”實踐服務團前往了金華浦江縣上山村——“上山文化”的發源地,進行了采訪、調研、拍攝等一系列的實踐活動。
參觀博物館,感受上山陶藝文化
實踐團首先在浦江縣陶瓷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黃明輝先生的帶領下參觀了浦江博物館。館內陳列的近百件上山文化陶藝彩陶,每件作品都延續了上山遺址出土陶器的制作特點,充分展現萬年前上山先民的智慧與陶器制作工藝的成熟。為了進一步挖掘上山文化陶藝彩陶的獨特魅力,實踐團隨后來到了黃明輝先生的工作室,以面對面采訪的形式,揭開了上山彩陶神秘的面紗。
黃明輝先生講述到,上山彩陶最獨特但是最難復刻之處在于它的釉色,“從16年到21年,為了還原器皿表層的紅色涂料,我們研究了整整5年。” 釉的成色極難把控,微小的偏差就會燒出截然不同的顏色,常人很難有毅力與耐心去完成如此精細的工程,而黃明輝先生憑借一顆匠人之心與對上山文化陶藝彩陶的熱愛,經過數年努力,終將上山文化陶藝彩陶以最耀眼的姿態呈現在世人眼前。
走訪遺址公園,追溯考古歷程
為了追溯上山遺址的考古歷程,實踐團隨后來到了上山考古遺址公園。在這里,浙江文化的發展脈絡有了更好的表達。上山文化比河姆渡、良渚分別早了3000年、5000年,將浙江文明史向前推進了2000年。同時,上山遺址公園的鎮店之寶——碳化稻米,標志了人類馴化水稻的開端,成就了“世界稻源”之稱。上山遺址考古發現了最早的功能性村落,故而這片土地也有“遠古中華第一村”的美稱。
走入上山村,探尋共富密碼
依托“上山文化”,浦江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文旅“金名片”。為了探尋浦江的精神自強與共同富裕之路,實踐團在村主任周湯梅先生的帶領下深入上山村,實地調研。團隊不僅走訪了為紀念父子尚書而建的忠德堂,還體驗了魚燈、磨具等研學項目。在了解上山村的主要產業葡萄種植業后,實踐團的成員更是親自走進了葡萄大棚,從老果農的介紹中得知了上山村引進葡萄種植新技術,實質有效的促進了葡萄產業向好發展,努力在推動共同富裕方面貢獻力量。
結束了對葡萄大棚的參觀后,實踐團來到了上山便民服務站,、與上山村村書記就村子的發展等問題進行了交流。方書記提到,在“萬年上山”這個文化ip的推動下,村子里的研學活動舉辦的非常順利,與上山遺址管理中心的合作并聯合推廣上山稻作文化更是助力上山村在完成經濟文化轉型之路上更進一步,村民的生活水平因此也逐漸上升。
通過幾天的走訪調研,實踐團的成員都受益匪淺,不僅深刻了解到了“上山文化”,也挖掘到了上山文化與當地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同時,實踐團也認識到,要想讓上山村持續煥發活力,還需要加大“上山文化”的宣傳力度,使其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與支持,同時需要突破創新瓶頸,讓“上山文化”順應時代潮流,在年輕群體中展現強大魅力。對此,實踐團積極促進上山村與高校的交流平臺的搭建,為“上山文化”以及上山村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以浙江文化自信自強解鎖共同富裕密碼,讓“上山文化”綿延華夏,綿延后世。
作者:沈鈺朦 余芊禾 來源:社會實踐
- 生態文明大講堂,知識競賽顯風采
- 筑夢計劃之蘭州大學奔赴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溫堡鄉鄉村振興實踐團到達實踐地寧才回族自治區隆德縣溫堡鄉小學進行支教活動的開展。
- 08-10
- 體育預防,增強體魄
- 筑夢計劃之蘭州大學奔赴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溫堡鄉鄉村振興實踐團到達實踐地寧才回族自治區隆德縣溫堡鄉小學進行支教活動的開展。
- 08-10
- 支教團隊通過活動發掘本土傳統文化
- 筑夢計劃之蘭州大學奔赴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溫堡鄉鄉村振興實踐團到達實踐地寧才回族自治區隆德縣溫堡鄉小學進行支教活動的開展。
- 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