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5日,南鄭區漢山街道漢坪村三,四組蒼兒崖溝谷后部發生泥石流地質災害,泥石流區域長約510m,寬約130m,厚約10m,體積約45萬m³。泥石流后部物源區存在長約75m、寬約30cm、錯臺高度1-2m的貫通裂縫,周邊山體潛在物源體約16萬m³。災情造成漢山區域直接經濟損失約7687.5萬元,致使7戶35間房屋倒塌,一般受損房屋159戶439間,農作物受災面積45.4公頃,受損耕地面積41.9公頃,2.1km低壓線路受損,3條縣鄉道、15條通村道路不同程度受損,未造成人員傷亡。為了積極響應學校組織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嶺南先鋒 生態秦嶺”秦嶺南麓地質災害調研社會實踐團在郭鴻老師的精心安排下于2023年7月20日至7月21日來到南鄭區漢坪村,進行為期2天的地質災害走訪調查。
7月20日上午,實踐團成員坐上大巴奔赴目的地漢坪村。抵達漢坪村后,成員們按照老師的分組有序的進行地質勘察,由于當地處陜西省漢中盆地西南部,米倉山北麓,橫跨河谷階地平原區、低山丘陵區、中山區等三個地貌單元,且區內溝谷密布,坡陡谷深,地質構造復雜,巖體破碎,降水充沛,所以一路上地勢不平,土質不好。前進的每一步都是較為困難的,在感同深受當地村民所承受的苦難后更加堅定了實踐團成員作為大學生努力學習改變現狀的想法。
實踐團成員參觀村子里面的泥石流摧毀的房屋,同時在郭老師的講解下對當地的泥石流災害以及地質條件有了一定的初步了解。郭老師為成員們講解到,泥石流是一種自然災害,指的是在山區或陡坡地區,由于強烈的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引發的大量泥沙、石塊和水混合物沿山坡迅速流動的現象。泥石流通常具有高速、大量和破壞性強的特點,對人類和環境造成嚴重威脅。
泥石流對人類和環境造成的危害包括:破壞房屋、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淹沒農田和居民區;造成人員傷亡和失蹤;導致水源污染等。為了減少泥石流的危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災措施,如建設防護堤、設置泥石流監測系統、加強山區植被保護等。
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當地的泥石流發生的具體情況以及相關的自然災害防治知識,實踐團成員分組與當地的村民進行了采訪。在入戶采訪時,村民與成員交流,通過他們的描述得知,當地地形大多為斜坡且斜坡比較高、陡,整體的穩定性比較差,坡體容易失穩變形,這為山體滑坡營造了有利的條件,在當地降雨充沛時就很容易造成泥石流。在關于遇見泥石流災害的緊急避險知識時,兩位老人說一開始發生泥石流時完全對相關的知識不了解,再加上由于平時的隨意砍伐,導致村子里的樹木數量大幅度減少。在泥石流發生3天后,原本種植的水稻、玉米都被泥石流沖刷,大部分農作物全部被毀。
漢中市委、市政府在得知此消息后高度重視,漢中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王浩帶領市、區相關部門冒雨迅速趕赴現場查看災情,對加大群眾撤離、交通管制以及現場應急處置等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加強村民的相關災情預防措施。爺爺奶奶告訴成員們多虧國家的高度重視使得當地生機恢復極快,同時他們還掌握了當發生緊急危險應該做的緊急措施。在日常生活上,相關部門已經派遣專門的地質施工隊來大幅度整改,不僅改變當地的地質狀況,而且發放補助金給每家每戶,精準確保挨家挨戶享受到國家的政策扶持,在黨和國家的精準指導下,村民的生活正在一天一天的往好的方向發展。
在這為期兩天的社會實踐中,實踐團成員受益匪淺,只有親身經歷實踐,才能獲得更多的知識與收獲,不斷地完善自身。雖然這個過程中遇到了許許多多的困難,不過這并沒有打擊掉團隊成員對于此次活動的熱情,每一位同學都很熱情的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老師也在帶領成員進行活動的同時,講解了有關地質方面的知識與發生泥石流時的緊急避險措施。
在本次地質調研過程中,通過郭老師的講解以及漢坪村當地政府領導的介紹,團隊成員不僅領會到了漢坪村地質風貌的獨特性,也深刻感受到漢坪生態環境治理的長久性,應當積極學習當地村民結合利用自身優勢條件,通過一代代人的經驗積累,緊跟國家政策扶持等方面開展環境治理工作。作為青年,在校內理論知識學習之余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了解中國地質環境現狀,為日后以實際行動投身鄉村建設積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