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正源清 江河行遠
河海大學水利水電學院“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
通訊員:李浩磊 馬劉亦
7月15日至7月17日,河海大學水利能源技術推進生態高質量發展調研團在指導老師姜帆老師、王偉強教授的指導下,前往山西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開展相關實踐活動。
調研團首先同設計一公司的技術骨干人員展開咨詢,他們用自己在一線的親身經歷告訴調研團成員,水利建設的目標是“除水患,興水利”,因此得到人類社會的普遍重視。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圍繞防洪、排澇、供水、灌溉、水力發電等,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而在新時代的十年,山西水利事業發展取得重大進展,鄉村水利基礎不斷鞏固夯實、水網架構持續優化,山西的水利人跳出水利看水利,跳出生態看生態,不斷探索現代生態水利事業的發展之路。 
(圖為設計一公司骨干技術人員)
調研團還與山西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郭永剛、設計一公司總經理樊建峰、勘察公司總經理楊紅喜、測繪分院院長許俊杰、技術質量部部長王建峰圍繞與調研主題相關的河湖大泉生態治理、水資源配置、水網工程建設三大公司發展亮點展開交流,從宏觀發展上了解了水利對生態高質量發展的推動作用。在座談交流過程中,勘察公司總經理楊紅喜說:“只有拋卻雜念,心懷熱愛,才能守護初心,奔涌前行。” 
(圖為調研團正在與負責人座談交流)
河海大學一直肩負治水興邦、江河安瀾的使命,調研團也在山西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充分發掘投身水利的河海作為、河海力量和河海形象,和來自水文、水電、環境學院的校友展開咨詢,學習如何更好地用專業所學投身水網工程、優化生態環境。
部分調研團成員也主動參與到水利單位的崗位實習中去,在BIM智慧研究室延伸專業知識,前往黨群工作室整理上萬字的文字資料,在榮譽室維護復雜的水利工程模型、整理數年來設計院獲得的多項水利成就,在親身體驗中加深對水利的認知,明確未來的規劃。在此過程中,調研團成員也認識到在向自然科學頂峰攀登、探索人類與自然共生的密碼時,一定要有人文思想的澆灌,所以調研團成員也在設計院榮譽室內提筆落墨,寫下了河海大學的16字校訓。
(圖為調研團在各自崗位鍛煉)
哪里有水,哪里就有河海人拼搏奮斗的身影,追尋大禹,李冰,李儀祉等先賢的腳步,水電青年一直肩負治水興邦、江河安瀾的使命,在山西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的行程,讓調研團成員更加有信心成為新的江河之水,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奔涌翻騰,成為民族復興時代浪潮中絢麗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