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住鄉村基本盤,開創振新新局面—寧夏閩寧鎮木蘭村
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8月6日電(通訊員晏美欣)在此次調研之前,大部分隊員都看過《山海情》這部作品,因而對西海固這片土地心向往之。西北農業科技大學葡萄酒學院“賀蘭孕葡,黃河潤疆”調研隊決定于今日前往閩寧鎮木蘭村進行實地考察學習。此次調研是針對西海固地區的發展情況進行考察,尋找該地區發展模式的特點及優點,為鄉村振興積累經驗,為當地生態發展作出貢獻。
木蘭村和其他五個村民委員會:武河村、園藝村、福寧村、原隆村、玉海村及福寧社區和90個村民小組組成閩寧鎮,其位于首府銀川市南端、賀蘭山東麓、永寧縣西部,東臨西干渠,110國道貫穿鎮區,南與青銅峽市邵崗鎮甘城子為界,北接西夏區,距銀川市區50公里,永寧縣城40公里。
據調研對學習得知,在發展初期,這片土地環境惡劣、資源匱乏。“苦瘠甲天下”對寧夏西海固曾經是貧困的代名詞,因其處于黃土高原向干旱風沙區的過渡地帶,多風沙而水源稀缺,人畜飲水困難,旱作農業十年九不收,且此地為黃土丘陵區,地貌以斷塊山地,黃土丘陵為主,溝壑縱橫,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旱、凍、雹等自然災害頻發。為了生存,人們早期不顧自然條件,大肆毀林墾草,陡坡開荒,其結果是水土流失愈演愈烈,甚至在當時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認定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
這種情形的改變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以福建和寧夏兩省區協作互助為主,以福建、寧夏兩省區簡稱命名的移民開發區—閩寧村正式被建立,之后逐漸發展為新的閩寧鎮,而木蘭村正是其中的一員。閩寧之間協作互助,從單向扶貧到產業對接,從經濟援助到社會事業多領域深度合作,形成獨具特色的“閩寧模式”,為寧夏西海固地區脫貧攻堅提供了不竭動力。
調研隊今日選擇前往木蘭村,以木蘭村的發展為例,探索“閩寧模式”下這片土地的發展規律。在閩寧對口幫扶下,木蘭村立足自身自然稟賦,形成了以釀酒葡萄、設施溫棚為主的特色種植產業格局。同時木蘭村利用現有6900畝釀酒葡萄種植基礎,與葡萄酒局進行深度合作,以20畝釀酒葡萄種植面積為一個單元區承包給農戶,由農戶進行種植管理,葡萄酒局進行訂單收購,進一步提高釀酒葡萄種植品質,擴大種植規模,增加農戶收入,最終形成“一心、一軸、多區”產業空間結構。其中“一心”指依托村部及核心商業街區形成村莊綜合服務中心;“一軸”指閩甘路骨架,串聯各個居住片區,形成村莊南北向集景觀、風貌與服務一體的發展軸線;“多區”指基于現狀生活與生產空間基礎,形成鄉村生活服務區、肉牛養殖園區、經果林種植區及多個葡萄種植區。
如今,西海固這片土地已不再是曾經黃沙漫天的模樣,閩寧鎮從無到有、從窮到富,通過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探索出一條易地搬遷扶貧的新路子,成為中國特色開發式扶貧的一大創舉和成功典范。成就木蘭春、成就閩寧鎮的不僅是政策下閩寧之間的相互幫扶,更是普通農民百姓團結協作、艱苦奮斗的精神所支撐的。調研隊對這片土地傾心,更是被這片土地的人民所震撼。調研隊定當深刻學習思考此次調研所得,一定為祖國鄉村振興及生態環境的發展作出貢獻。
作者:晏美欣 來源:“賀蘭孕葡·黃河潤疆”調研隊
掃一掃 分享悅讀